通知公告
科创会客厅 | 人工智能(AI+智能制造)专场等您来!
发布时间:2024-05-10        浏览次数:11

为加速推动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将定期举办“科创会客厅”,面向市场需求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本期围绕复旦大学人工智能(AI+智能制造)领域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搭建“技术+产业+投资”三方交流平台,开展多方合作,汇聚市场资源,培育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生态。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昆山市科学技术局

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17日(周五)13:30-16:30

活动地点: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一楼B104杜定友多功能厅,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

报名方式:

长按或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填写报名信息

报名截止时间:5月16日17:00(若报名达到场地上限人数,提前截止报名)

欢迎对复旦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合作意向的产业方、投资方报名参会!

5个路演项目,简介如下

项目1:领域认知智能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讲人:肖仰华 教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爱数认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工场实验室创始人,江苏省基础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互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前副主任、多个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全球全媒体研究院/义乌研究院/五官科医院、上海市智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兼聘教授、导师。本项目成果获2019年语言与智能技术竞赛“信息抽取”比赛第一名、ACL 2023杰出论文奖;成果在华为等企业获得规模化应用,获华为火花奖、华为优秀合作伙伴奖、阿里优秀学术合作伙伴、美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项目简介

团队长期围绕行业大模型与知识图谱驱动的领域认知智能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掌握了大规模知识图谱全流程、自动化构建的关键技术,掌握了大模型领域适配与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大模型幻觉问题,提升领域认知决策水平。构建了知识工场平台,发布 5 个大型知识图谱以及 20 多种知识图谱数据服务与认知服务 API,发布了3个大模型,形成了包括Curiosity(多模态知识图谱展示)、数智教材、情感大模型、基于文档的智能运维等多个产品与系统,相关API服务产生了规模化调用,累计为 500 多家公司及个人用户,超过 6500 个独立 IP 调用达 18亿次。先后完成包括世界500强、头部央企等在内的100多项研发项目需求。


项目2:柔性智能制造机器人与装备

主讲人:齐立哲 研究员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智能工业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原智通机器人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工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企事业项目等十余项;发表CVPR、AAAI等高质量学术论文55篇;授权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金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重要科技奖项6项。

项目简介

项目围绕国家优势传统产业经济主战场转型升级中个性化、柔性自动化生产的技术瓶颈,攻克了基于AI的生产过程智能检测技术、多传感器融合的制造机器人轨迹实时编程与柔性控制技术、基于阵列式真空吸控系统的软性材料抓取定位技术,提出了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设计方法,实现了生产线布局、工艺、产能、生产过程的柔性化。柔性智能制造机器人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柔性智能,机器具有自主感知、自主规划的能力;二是经济价值高,通过大并网的柔性控制技术,有效规避了核心零部件对整机性能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价值。


项目3:农业智慧机器人

主讲人:商慧亮 副教授

复旦大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智慧校园人工智能与融合感知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自动化、机器人、机器视觉、智能系统等方向研究及产业合作,擅长智能系统及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设计、实施。20年跨界(学术及工业)发展经历,5家自动化及电子信息行业公司首席科学家及 CTO 行业经验,对机器人行业及产业化落地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品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经验。

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研究新型模块化农业智慧机器人,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其能够高效、灵活地完成多样化的农业任务。机器人具备3D智能感知、目标识别定位、自主移动能力,智能规划决策、可实现果蔬的智能授粉、剪枝打叶、采摘、病虫害检测等。融合人工智能和多模融合感知技术,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算法,引导机械手臂完成检测、识别、定位、放置等任务的高度协同自动化系统,可解决实施农业场景下精准自动作业的难题。


项目4:智能仿生水下机器人

主讲人:李维 研究员

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AI³院)研究员,AI³院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入职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先后主持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发表SCI(中科院SCI一区顶刊)论文27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3项,多项美国专利。担任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期刊副主编,IEEE Senior Member。致力于研究双足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水下人形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与控制算法,将融合强化学习与生成式AI,以让其可能实现更优雅的步态、更低的功耗、更多的应用场景。具体研究方向为:仿生机械臂机器人及其行业应用;仿生足式机器人与外骨骼机器人;仿生翼机器人。

项目简介

本项目将仿生运动机构、仿生力学、流体力学、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其在水面上/水下的稳定性、运动速度与机动能力,并可融合机械臂与四足,可执行在水下与水面环境的作业,并具有水陆环境的多模态运动能力。在相关领域具有产业化前景:①江河湖海的环境监测与数字资产构建;②与人协作,起到水下救援、安全伴行等作用,并可为人提供助力;③水陆环境的作业能力。


项目5:面向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和低空经济的毫米波智能感知

主讲人:徐丰 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曾任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卫星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宇航局(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智能自动化公司研究科学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霍英东青年科学奖二等奖、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青年成就奖、国际无线电联盟青年科学家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微波视觉与雷达目标识别、复杂环境目标多维电磁特性建模仿真软件、目标特性半实物仿真与干扰对抗系统和小型无人机载SAR成像系统。已申请和获授权专利40余项。

项目简介

结合毫米波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已研发出无人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雷达图像目标检测分割识别、行人车辆检测跟踪识别、手势交互、生命体征检测、人体姿态识别、身份识别等毫米波传感技术。可面向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和低空经济中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地面遥感、目标检测跟踪识别、人机交互、人体监护、安防监控等场景。项目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