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领域
1.物理学系周磊课题组设计超宽带无反射超构表面实现对光波透射/吸收行为的自由调控
近日,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周磊教授团队,从耦合模理论出发建立起能够描述双通道双模式耦合光子共振体系的理论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与光波段实验验证了该理论对于体系的响应预测与谱线设计能力,最终在特定条件下(Kerker条件)实现了超宽频带消色差无反射的超构表面器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透射光在透射通道和吸收通道之间的能量自由切换。相关研究成果以 “Manipulating light transmission and absorption via an achromatic reflectionless metasurface”为题于1月在线发表于PhotoniX。
新闻链接:https://phys.fudan.edu.cn/55/02/c7609a480514/page.htm
2.物理学系黄吉平课题组在可调液固杂化热超构材料中揭示了对流传导变换空间拓扑转变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吉平教授课题组与苏州大学蒋建华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可调液固杂化超构材料中揭示了对流传导变换空间拓扑转变机制,可用于极大范围内连续且灵活的热调节。相关成果以“Tunable liquid–solid hybrid thermal metamaterials with a topology transition”为题于1月12日发表于PNAS。
新闻链接:https://phys.fudan.edu.cn/56/ae/c7609a480942/page.htm
3.现代物理研究所马余刚院士课题组在夸克物质整体极化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日前,现代物理研究所马余刚院士团队等科研人员,首次在RHIC-STAR国际合作的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了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该成果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方向,相关成果于1月18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17/c2463a133758/page.htm
4.航空航天系徐凡课题组揭示变曲率褶皱新机制
近日,航空航天系徐凡教授课题组揭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环形核壳结构(包含正、零、负高斯曲率)变形后会产生变曲率诱导的复杂表面褶皱斑图,建立了非线性环壳力学模型并解释了形貌弹性内在机制,绘制了多相模态共存相图。相关研究成果以“Curvature-Regulated Multiphase Patterns in Tori”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美国物理学会、Nature、PhysOrg等期刊以研究亮点专文报道。
新闻链接:https://aero-mech.fudan.edu.cn/58/e5/c17627a481509/page.htm
化学材料领域
1.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课题组揭示诱导配体作用和蛋白质作用之间的模式切换驱动蛋白质精确组装体演化
近期,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江明课题组利用“诱导配体”策略构建了能够进行相互作用模式切换的蛋白人工体系,并观察到了随之而来的蛋白组装体形貌演化。为此,研究者首先利用合成配体诱导麦胚凝集素蛋白形成单层的蛋白组装体,并利用层间的配体-配体相互作用将单层的蛋白组装体堆积成多层蛋白组装体。上述成果以“Evolution of Protein Assemblies Driven by the Switching of Interplay Mode”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YQOtAbc2S87H9hH7zAk2Q
信息领域
1. 计算机学院张奇、黄萱菁团队在信息提取方面实现新突破
近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FudanNLP)提出或可用已有的信息提取数据集,实现提高模型在当前场景的性能的同时大大减少所需要的标注样本数目,建立结构化提取任务的统一迁移学习框架。该成果汇总于“A Multi-Format Transfer Learning Model for Event Argument Extraction via Variational Information Bottleneck”中,已被COLING 2022以长文oral形式录用,并获得大会杰出论文奖。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19/c5a133764/page.htm
生命医学领域
1.生命科学学院王轲课题组基于西伯利亚7500年前基因组分析揭示全新世北亚人群间的密切遗传联系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王轲青年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Johannes Krause教授、及德国图宾根大学考古学院Cosimo Posth教授以来自阿尔泰山、远东地区和勘察拉半岛的十个古代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用新产生的古代全基因组数据诠释亚欧大陆的人群混合以及跨亚欧大陆和美洲的古代人群迁徙。研究成果以“Middle Holocene Siberian genomes reveal highly connected gene pools throughout North Asia”为题,1月1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
新闻链接:https://life.fudan.edu.cn/56/8e/c28140a480910/page.htm
2.生命科学学院姚红艳合作揭示磷脂酸细胞器间转运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姚红艳副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和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题为“Arabidopsis Sec14 proteins (SFH5 and SFH7) mediate inter-organelle transport of phosphatidic acid and regulate chloroplast development”的文章,1月13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该文通过遗传学、结构生物学、脂质组学研究,阐明了PA由内质网转运至叶绿体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类囊体糖脂合成的分子机制。
新闻链接:https://life.fudan.edu.cn/58/8c/c28140a481420/page.htm
3.基础医学院黄志力、附属中山医院缪长虹课题组综述全麻药神经调控机制新进展
近日,基础医学院黄志力和附属中山医院缪长虹课题组在Pharmacological Review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interaction with sleep-wake state: a decade of discovery”的长篇综述。该文对该领域近10余年来200余篇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分析了睡眠-觉醒神经环路如何相互作用,调控全身麻醉的诱导和苏醒。该文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全身麻醉和睡眠-觉醒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探索睡眠-觉醒和全身麻醉交互机制提供众多启示。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13/c5a133739/page.htm
4.脑科学研究院郑平团队发现场景通过抑制-脱抑制神经环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
近期,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发现场景通过抑制-脱抑制神经环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研究场景激活成瘾记忆的神经机制对有效干预毒品复吸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09/c2474a133694/page.htm
5.脑科学研究院视网膜研究团队在青光眼视觉损伤早期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中峰教授和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吴继红教授,经过3年多的通力合作,在青光眼视觉损伤标志物的早期监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A novel biosensing platform for detection of glaucoma biomarker GDF15 via an integrated BLI-ELASA strategy”为题在线发表在Biomaterials期刊上。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11/c2474a133704/page.htm
6.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田林、类脑智能研究院赵兴明与合作者实现TadA重编程与高精度迷你碱基编辑器的开发
近日,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程田林实验室、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赵兴明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仇子龙实验室合作,通过各类脱氨基酶与迷你CRISPR-Cas12f系统的组合筛选,首次开发出功能性的miniCBEs和具有全新活性窗口的miniABEs。相关成果以“TadA reprogramming to generate potent miniature base editors with high precision”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
新闻链接:http://itbr.fudan.edu.cn/info/1063/3294.htm
7.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袁鹏与团队合作发现CSF1R抑制剂对小鼠具有性别特异性的作用
近日,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袁鹏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Carlo Condello团队合作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 题为 “CSF1R inhibitors induce a sex-specifific resilient microglial phenotype and functional rescue in a tauopathy mouse model ”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揭示了靶向小胶质细胞 的治疗应该考虑性别依赖性的影响。
新闻链接:http://itbr.fudan.edu.cn/info/1063/3296.htm
8.生物医学研究院胡晋川/钱茂祥课题组合作开发单碱基分辨率蛋白-DNA损伤相互作用测序方法
近日,生物医学研究院胡晋川课题组和钱茂祥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mapping of protein-DNA damage interaction by PADD-seq”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一种能以单碱基分辨率检测蛋白与DNA加合物损伤相互作用在基因组上分布的测序方法——Protein-Associated DNA Damage Sequencing(PADD-seq)。
新闻链接:https://ibs.fudan.edu.cn/58/5e/c21019a481374/page.htm
9.生物医学研究院桑庆/王磊团队与合作者发现α核转运蛋白缺陷 导致人类植入前胚胎停滞新机制
近日,生物医学研究院桑庆、王磊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团队联合多家生殖中心在J Clin Invest杂志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Karyopherin α deficiency contributes to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 arrest”的文章(被JCI This Month作为亮点报道),利用基因负荷分析鉴定出新致病基因KPNA7,并通过一系列体内体外研究阐明了α核转运蛋白KPNA7缺陷导致PREMBA表型的分子机制,同时还探索了逆转表型的干预策略。
新闻链接:https://ibs.fudan.edu.cn/57/37/c21019a481079/page.htm
10.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团队建立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可预测评估模型
近日,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叶定伟教授与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的指导下,朱耀教授和刘畅教授历经3年研究,首次发现PSMA PET/CT异质性评估对于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研究建立的“复旦预测模型”在比利时列日大学的欧洲人群队列中得到验证,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核医学顶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204/c5a133829/page.htm
11.附属肿瘤医院宋少莉/吴小华团队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可助力卵巢癌精准治疗
近日,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领衔团队,联合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团队,就分子影像探针在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开展了历时多年的研究,并在全球首次证实:通过68Ga-FAPI PET/CT显像可精准筛选出获益于再次减瘤手术的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该项成果在全球核医学专业最顶尖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EJNMMI在线发表。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111/c5a133706/page.htm
交叉科学领域
1.材料科学系步文博课题组发表肿瘤化学动力学疗法的前瞻学术见解
近日,材料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步文博教授受邀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了题目为“A Forward Vision for Chemodynamic Therapy: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的学术见解(Scientific Perspectives)论文,从芬顿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相结合的独特角度,凝练和总结了当前CDT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解构了CDT的科学概念,并从学科交叉角度,前瞻性论述了CDT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