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
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揭晓,我院斩获多项殊荣!

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候选项目答辩会暨上海医学科技奖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议于2023年4月19日在上海市医学会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医学科技奖通过严格的形式审查、初评、复评、终评答辩,经上海医学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批准,最终授予一等奖项目7项,二等奖项目18项,三等奖项目26项,成果推广奖获奖3个,社区卫生奖2个。

图片

在本次评比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共获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图片

一等奖 《影响肝癌预后的分子靶点研究》

图片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董玲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影响肝癌预后的分子靶点研究》获得2022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在沈锡中、董玲主任团队2015年获得的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磁性纳米微球在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项目的基础上,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陈舌教授团队,继续将自主研发的多组学平台扩大应用于大样本肝癌队列,明确术后重点监测对象,指定个性化随访和治疗措施,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

(1)鉴定了影响肝癌预后的关键分子靶点,建立肝癌复发预测模型,突破了传统TNM分期和AFP预后局限。(2)针对肝癌治疗策略的选择缺乏有效指导标志物的难题,首次利用新型预后标志物,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3)深入揭示肝癌复发转移的“肠源性”新机制,奠定肝癌“肠源性”学说的基础,为肝癌的防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项目组发表的10篇代表论文,8篇JCR分区1区,影响因子30分以上2篇,20分以上1篇,合计影响因子131分,他引264次。参与制定国内指南与共识2部。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知名国际国内会议展示逾10次,项目团队主持召开国际研讨会2次、国内高峰论坛1次、举办国家级学习班10余次,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约5万人次。获国家级项目资助20余项。培养多名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包括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2人、中山医院优秀骨干2人、优秀青年2人,培养研究生20余名,其中多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获得知识产权授权专利3项,已实现转化专利1项。相关成果在上海市十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负责人:董玲

二等奖 《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

图片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厚宝教授牵头,石洪成教授、曾蒙苏教授共同完成的项目《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刘厚宝教授带领团队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对肝门胆管癌进行全过程系统性研究。通过从早期诊断、手术决策、手术操作及围术期管理四个方面入手,优化和完善现有方案,并建立相关推广模式,提升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至61.99%、5年生存率至36.1%,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创新点如下:

(1)率先开展术前多模态影像精准评估肿瘤与毗邻组织之间的关系,协助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2)率先开展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前减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确定了术前减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3)较早地将吲哚菁绿排泄试验用于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前肝储备功能的评估。(4)创新性地将IQQA三维精准手术评估系统运用于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助力术前精准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提高根治性切除率。(5)率先成立胆道微创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国产胆道支架,申请专利16项,授权2项,软著2项。(6)系统性地构建肝门胆管癌复发转移预测新体系。(7)全面性地实施项目推广,拓展推广范围,组织技术培训和指导,让更多患者受益。

推广过程中,项目组牵头制定了5项指南;代表性论文9篇,他引100余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次,参会超1万人次;吸引国内20余省市、自治区医院知名专家来院进修学习共100余人次。项目已推广至全国20余家省级三甲医院,惠及约5万例患者,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负责人:刘厚宝

二等奖 《说句心里话——心血管科普融媒体矩阵推广》

图片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超室程蕾蕾主任医师牵头完成的《说句心里话——心血管科普融媒体矩阵推广》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大力推进心血管科普是打造“健康中国”的基石。心血管疾病疑难复杂,亟需能将老百姓“天天问、常常错”的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心血管领域的前沿进展,甚至很多基层医生也需要通过科普读物辅助进行继续教育。

《说句心里话》系列4本心血管科普故事书针对当前我国心血管科普的痛点和难点,创新性地在精心遴选的医患故事中无缝嵌合民众亟待了解、却又经常容易忽视的常识,令人“看了故事、记住知识”。并围绕科普图书,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制作、发行约400条科普短视频、超过30条科普动画、7部微电影、13集“科普连续剧”、300条科普图文,以“润物细无声”的模式达到无死角渗透的传播效果。

系列科普故事书累计发行8.8万册,图书发行时两次荣登当当网生活健康类图书销售榜单冠军,先后荣获“健康中国年度杰出科普作品”等奖项,并通过多种途径捐赠到贫困边远地区;科普视频及图文于超过30家媒体平台每日更新,线上线下受众逾6亿人次;将科普传播与学术会议有机联动,借助顶级心血管学术会议“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推行科普宣传;主办超过40场线上线下科普讲座;获得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普项目等8项课题资助;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相关视频点击量超过1200万人次;联合多家医疗单位、科普传播平台及患教组织“一起说句心里话”,受聘为上海科协“科学传播特聘团队”。

项目负责人:程蕾蕾

二等奖 《希浦系统起搏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与推广》

图片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陈学颖副主任医师牵头完成的项目《希浦系统起搏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与推广》获得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组从希浦系统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角度入手探寻心衰防治新方法,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1)国际上首创左束支起搏技术,阐明其心电生理特征,建立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研究结果发表于JCE(杂志封面文章)、Heart Rhythm(高被引)等。构建左束支起搏的动物模型(JCE)和电生理标测模型(JACC Clin Electrophysiol,高被引),明确左束支起搏的临床诊断标准,写入多项国内外指南并被广泛推广应用。(2)建立左束支起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国际上首次证实左束支起搏长期起搏参数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可控;心脏除极和复极指标显著优于右室起搏,成果发表于Europace、JCE等,为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研究证据。(3)建立以希浦系统起搏为核心的慢性心衰精准防治新体系。首次证实希氏束起搏治疗慢性心衰长期疗效显著(Heart,高被引),左束支起搏治疗慢性心衰超反应率高达75%(JACC Clin Electrophysiol,高被引),首次应用左束支起搏逆转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肌病和心衰,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手段。

项目推广至全国28个省100余家医院,累计超过5万名患者受益。举办学术会议和学习班20次,国际国内会议发言及手术演示120余次。10篇代表作影响因子共计48.519,他引467次,ESI 高被引 4 篇。授权专利 3 项,出版专著5部。制定《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部),填补国际空白,开创慢性心衰精准防治新途径。

项目负责人:陈学颖


三等奖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规范建立、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图片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李欣主任医师牵头完成的项目《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规范建立、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获得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呼吸和循环危重症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外科王春生主任指导下,李欣主任和心脏重症监护中心罗哲主任率领的多学科团队于2003年开展上海市首例ECMO救治后,经过2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与创新,已成为国内ECMO领域的引领团队。项目组从ECMO的临床应用、培训到科研创新,硕果累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1)在国内率先组建多学科ECMO团队,制定优化ECMO规范,牵头制定上海市ECMO质控标准,推动ECMO技术的规范化培训。(2)率先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危重患者ECMO救治体系,助力器官移植、重症医学等学科发展。(3)率先将ECMO应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制定新冠肺炎ECMO治疗的上海方案。(4)创新驱动,推动ECMO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

课题组发表项目相关论文37篇,被他引157次。其中ECMO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救治的上海经验及抗凝管理等多篇论文被国际指南/共识引用。牵头制定国内指南与规范3部,参与制定指南与共识5部。主编与主译著作3部,申请专利5项。举办全国及省市级学习班11次,培训学员1000余名。项目成果推广到国内数十家医院,推动了ECMO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中,项目组的研究成果被国内数十家医院采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负责人: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