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科创会客厅 | 复旦大学原创医疗器械项目路演活动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36


为加速推动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将定期举办“科创会客厅”,面向市场需求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本期围绕复旦大学医疗器械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搭建“技术+产业+投资”三方交流平台,开展多方合作,汇聚市场资源,培育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生态。

活动时间:2023年6月2日(周五)13:30-16:30

活动地点: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一楼B104杜定友多功能厅 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填写报名信息

报名截止时间:5月31日下午5点(周三)

欢迎对复旦大学医疗器械有合作意向的产业方、投资方报名参会!


本次路演项目介绍如下:

1、术中可视化“肿瘤分子边界”的胶质瘤术中导航设备

主讲人:复旦大学药学院 李聪 教授

项目领域:精准诊疗、肿瘤代谢微环境可视化、肿瘤术中导航仪器

项目简介:项目定位实体瘤“分子边界”的手术设备,通过可视化导航,在手术过程中精准指导外科医生对包括胶质瘤在内浸润性实体瘤的手术切除,该设备包含“取样”、“检测”、“配准”三大模块。

术中无损提取可疑组织表面代谢分子,获取脑胶质瘤浸润区域对应的肿瘤特征代谢物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而后输入至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内,进行信息融合成像,从而实现快速、精准示踪胶质瘤的分子边界。


2、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研发及应用

主讲人: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康晓洋 青年副研究员

项目领域:生物医学微机电器件与系统,神经工程与脑机交互研究

项目简介:项目团队主要从事解码架构方面的工作,从技术角度突破现有脑电极传感器率,提高信号识别准确率,实时响应(超低延迟,20毫秒)。可通过头部非侵入式穿戴设备,通过信号传导远程实现对虚拟或实体物件的控制。团队也在进行元宇宙底层的物理引擎开发,通过技术让元宇宙环境提高辨识度,更为形象逼真。

非侵入式可应用于多个场景,除临床治疗外亦可用于娱乐和教育等方向,如:1.可用于脑卒中后患者康复,实现大脑皮层功能重建;2. 用于元宇宙,实现虚拟交互;3. 用于教育消费电子,评估儿童的兴趣爱好导向。



3、金钛纳人工视网膜

主讲人: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张嘉漪 研究员

项目领域: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项目简介: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退行性疾病伴随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死亡,最终可导致患者完全失明。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的视觉功能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难题。

视网膜假体是一类仿生的人工视网膜,其可以接受外界视觉信号,通过光电转换产生对应模式的电流,激活下游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产生视觉。

金钛纳I为复旦大学化学系郑耿峰教授以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研究员团队共同开发完成,属于无源视网膜假体。基本感光单元由直径100nm的纳米线构成,长度大约为2.5 μm左右,密度可达108根/mm2远高于人眼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密度(最高105个细胞/mm2)。

金钛纳I能够吸收紫外光(375 nm)、蓝光(470 nm)以及绿光(546 nm)并转换成电流,最大可诱发光电流强度为13000 pA。同时,在小鼠中实现的视锐度为0.4 cpd,相当于正常小鼠视锐度的68。


4、用于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的晶体管传感技术

主讲人:复旦大学高分子系 魏大程 研究员

研究领域:生物化学传感

项目简介:团队研究了一种基于晶体管的生化检测技术。由于晶体管的信号放大功能,无需目标物纯化、扩增或培养,就能实现痕量化学物质检测,具有响应快、高灵敏、操作便捷、免标记、高集成、无需扩增等优点。

通过传感界面设计,能够检测核酸、蛋白质、生物小分子、离子、自由基等标志物。其中,核酸检测响应时间小于4分钟,检出限达到20 copies/mL。该技术能用于多种病原体和疾病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有望成为新一代分子诊断平台。


5、高通量平行智能液滴+技术平台提供商

主讲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经纬 青年研究员

项目领域:非线性光谱学和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技术

项目简介:高探生物融合“X”学科领域,自主研发智能液滴+技术平台,赋能超高通量的生物表征,为单细胞分析、基因和细胞治疗等生命科学领域带来突破。2021年2月获得高瓴创投的天使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