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上新!复旦6月科研成果 | 科研速递
发布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17


图片


物理领域

1.物理学系王熠华课题组开发成功带超导针尖的nano-SQUID探头

图片


6月12日,王熠华课题组运用自主发展的飞秒激光三维纳米直写技术在nano-SQUID芯片头部打印了针尖,蒸镀上超导材料后通过聚焦离子束刻蚀在超导针尖上进一步加工出了百纳米级的小孔和细缝。这一结果建立了在平面电路上构建三维超导结构的方法,突破了片上器件的几何局限,为基于磁通的纳米超导量子器件在介观尺度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该工作以“Flux focusing with a superconducting nano-needle for scanning SQUID susceptometry”为题在线发表于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新闻链接:

https://phys.fudan.edu.cn/ba/2d/c7609a506413/page.htm


化学材料领域

1.化学系朱灿课题组揭示镍-Lewis酸协同催化1,n-烯醇的迁移芳基化反应

图片


6月7日,化学系朱灿课题组以非活化1,n-烯醇为模板底物,首次观察到烯丙基金属中间体的整体迁移过程,以此发展了镍-Lewis酸协同催化区域与立体选择性的芳基化反应。在一个迁移周期中,以双烯-金属配合物(diene-[M]-Int)为关键中间体,发生连续的β-H消除和迁移插入。该方法具有广泛的芳基硼酸和1,n-烯醇底物范围,为构建具有独特选择性的C(sp2)-C(sp3)键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合成策略。这一研究成果以“Migratory allylic arylation of 1,n-enols enabled by nickel catalysi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新闻链接:

https://chemistry.fudan.edu.cn/b8/fc/c21871a506108/page.htm

2.化学系张凡课题组在近红外第二窗口活体动态多重荧光成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图片


6月22日,化学系张凡课题组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以《近红外二区荧光增强的纳米晶体用于实时动态的活体多重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amplified nanocrystals in 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for in vivo real-time dynamic multiplexed imaging”)为题的科研成果。这也是复旦大学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相比于传统的成像方法,张凡团队开发的近红外二区新型稀土荧光探针以及双通道实时成像技术有效避免了因开辟视窗而引起的对观测结果的干扰,为在活体水平研究细胞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03/c2463a135617/page.htm


信息领域

1.信息学院詹义强课题组在钙钛矿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片

6月21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蔚安然、詹义强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刊发通过预埋甲酸铯稳定钙钛矿下表面以实现高效稳定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铯离子和甲酸离子的协同作用会导致应变弛豫、空洞消除和缺陷减少,从而促进载流子有效提取。基于甲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冠军效率从23.34%提高到24.50%。同时,紫外线、热和运行稳定性同步增强。最后,对甲脒铯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研究,以确认该预埋CsFo策略的有效性,制备的冠军器件表现出25.03%的高效率和85.65%的高填充因子。


新闻链接:

http://www.it.fudan.edu.cn/En/Data/View/4424

2.信息学院马少杰课题组首次通过实验证实高维高阶系统中无间隙手征零模式存在

图片


6月15日,光科学与工程系马少杰研究员、香港大学张霜教授团队在高维高阶拓扑系统与规范场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将磁场下三维外尔系统的手征零模式推广至五维空间,系统地研究了高维规范场下具有非零二阶陈数的杨单极子系统的模式特征,指出四阶规范场与相互作用会导致更一般性的高维简并朗道能级,以及手征的朗道零模式。基于团队早期在合成五维超构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高维高阶系统中无间隙手征零模式的存在,并探讨了利用高维高阶拓扑系统进行电磁调控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以“Gauge Field Induced Chiral Zero Mode in Five-Dimensional Yang Monopole Metamaterials”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新闻链接:

http://www.it.fudan.edu.cn/En/Data/View/4423

3.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徐扬课题组在网络领域顶尖国际学术会议SIGCOMM发表长文

图片


近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徐扬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BMW Tree: Large-scale, High-throughput and Modular PIFO Implementation using Balanced Multi-Way Sorting Tree”被ACM SIGCOMM 2023接收。ACM SIGCOMM是国际通信网络领域的顶尖会议,以高质量、高影响力著称,在该会议几十年的历史上,第一单位是国内大陆科研院所的论文总数很少,这也是复旦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IGCOMM会议上发表学术成果。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629/c2463a135575/page.htm


地球科学领域

1.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梓萌课题组实验证实新型产甲烷微生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图片


6月28日,环境系水土界面过程团队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交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团队负责人王梓萌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系花正双教授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以及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俄勒冈大学金曲生教授等国内外团队,利用滇藏热泉为研究窗口,在新型产甲烷古菌的生物地球化学活性与功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首次用实验证明了非传统型产甲烷古菌是活跃在高温热泉中甲烷的主要生产者,推进了对微生物产甲烷过程的更深层次理解。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non-traditional mcr-containing archaea contributing to biological methanogenesis in geothermal springs”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新闻链接:

https://environment.fudan.edu.cn/71/d2/c26494a487890/page.htm

2.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冯杰与合作者运用新算法(SAFE)定量估计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业务系统(CMA-GFS)的分析误差 

图片


6月12日,大气系冯杰与合作者首次利用其前期研究发展改进的统计分析误差估计算法,对CMA-GFS分析场误差的时空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SAFE算法的优势是利用求解逆问题的思路,直接估计分析场相比真实大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传统的对比ECMWF的ERA5再分析数据来估计CMA-GFS分析误差的算法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并且,利用ERA5作为检验参考会系统性地低估高层(高估低层)的分析差。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estimation of analysis errors in the operational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at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using a modified SAFE method”发表在Quart. J. Roy. Meteor. Soc.


新闻链接:

https://aos.fudan.edu.cn/c0/30/c14817a507952/page.htm

图片


生命医学领域

1.生命科学学院常芳课题组合作揭示CLE19-PXL1-SERKs配基-受体-共受体复合物调控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

图片


6月7日,生命科学学院及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芳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XL1 and SERKs act as receptor-coreceptor complex for the CLE19 peptide to regulate pollen development”(PXL1和SERKs作为受体-共受体复合物介导CLE19小肽信号而调控花粉发育)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拟南芥花药为模式系统,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PXL1-SERKs是细胞外小肽CLE19的受体-共受体,揭示了该模块介导小孢子-花药壁体细胞间信号交流,进而维持花粉育性的分子机制。


新闻链接:

https://life.fudan.edu.cn/b8/a5/c28140a506021/page.htm

2.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团队详细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中国主要几波突破性感染血清对奥密克戎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

图片


6月27日,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联合包括华山医院、南京中医院以及北京佑安医院在内的多个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BQ.1.1, CH.1.1, and XBB.1.5 by Breakthrough Infection Sera from Previous and Recent Waves in China的论文,详细评估了新冠疫苗接种和中国主要几波突破性感染血清对奥密克戎包括BQ.1.1,CH.1.1和XBB.1.5在内的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结果发现,BA.5/BF.7突破血清对BA.5或BF.7变异株的中和滴度较高,均在1000以上;虽然BQ.1.1、CH.1.1和XBB.1.5等新毒株表现出较强的逃逸能力,但是BA.5/BF.7突破血清对它们中和滴度仍能有200-300,显示出一定的中和能力,提示我们基于新出现的变体开发新型疫苗或许可以更好地控制即将出现的病毒变异株。


新闻链接:

https://life.fudan.edu.cn/c0/ad/c28140a508077/page.htm

3.生命科学学院市川宗严青年研究员受邀在《细胞》发表关于二联微管结构的相关研究的preview文章

图片


6月22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市川宗严青年研究员受邀在Cell《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ktin makes a microtubule a “micropillar”》(《筑丝蛋白使得微管成为“微柱”》)的Preview文章。通过实验低等真核生物如纤毛虫的二联微管结构揭示了广泛的微管内部蛋白(Microtubule Inner Proteins, MIPs)网络,它们稳定而有规律地结合在二联微管的管蛋白晶格的内表面。Tektin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与男性不育有关的二联微管成分,但它在二联微管结构中的定位却一直难以捉摸。这篇Preview文章介绍了最近获得的二联微管结构,并强调了不同物种的Tektin束的差异。


新闻链接:

https://life.fudan.edu.cn/bf/e1/c28140a507873/page.htm

4.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Gunter Schumann领衔国际合作团队发现城市环境-遗传-脑-精神健康的模块化神经生物通路

图片


6月15日,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Gunter Schumann联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研究团队,首次将城市环境模块与遗传、脑结构和精神健康症状数据进行整合,发现不同的城市环境模块通过不同的遗传途径与神经认知通路影响不同的精神健康症状群,并提出了城市环境-遗传-脑-精神健康症状的模块化神经生物通路。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城市环境、遗传、脑结构和精神健康症状之间确实存在可循的神经生物通路证据,这对于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轻环境暴露的负面作用极为重要。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s on mental health in adults”为题,并作为6月刊候选封面推荐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Medicine编辑团队邀请该领域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专篇新闻与评论报道,题为“Urban living and mental health”。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3/0629/c2463a135569/page.htm

5.脑科学研究院肖雷课题组揭示催产素改善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机制

图片


6月15日,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肖雷课题组和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宫晔团队合作,在Stroke杂志上发表题为“Oxytocin Improve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utcomes by Suppressing Neuronal Pyroptosis and Mitochondrial Fis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催产素治疗可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损伤、减轻神经炎症和焦亡、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OXTR/p-PKA/DRP1信号通路实现。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3/0619/c2474a135434/page.htm

6.脑科学研究院解云礼课题组揭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新机制

图片


6月24日,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解云礼课题组和生物医学研究院温文玉课题组合作,发现神经干细胞中极性蛋白通过相分离方式调控其增殖与分化,为深入理解大脑神经发生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研究结果于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该研究解析了极性蛋白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大脑神经发生提供了新的见解。


新闻链接:

https://iobs.fudan.edu.cn/be/8a/c17248a507530/page.htm

7.脑科学研究院那德课题组和顾宇课题组发现调节放弃、退出或终止不成功行为的神经环路

图片


6月23日,脑科学研究院那德课题组与顾宇课题组合作,在Neuro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ural circuit for regulating a behavioral switch in response to prolonged uncontrollability in mi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使用了两种新的行为模型,发现了调控长期不可控环境下行为转换的神经环路、递质和受体。该研究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两个新的实验小鼠模型,与情绪和精神疾病领域已知的其他模型的相关内表型均相同。这些发现深入探究了在面对反复失败时做出放弃、退出或转换行为的适应性决策的机制。新的行为范式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型,有助于扩大领域内未来对更广阔范围的消极情绪的研究。


新闻链接:

https://iobs.fudan.edu.cn/bd/a6/c17248a507302/page.htm

8.生物医学研究院雷群英团队揭示BCAT1的E61A突变加速肿瘤进展

图片


6月19日,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雷群英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该团队进一步探索肿瘤发生发展中BCAA代谢重编程和信号感知的新机制。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BCAT1 activity and BCAA metabolism promotes RhoC activity in cancer progression”,在Nature Metabolism上线发表。该研究从分子机制层面阐明了BCAA区室化代谢调控,以及BCKA通过RhoC介导的代谢感知,调控细胞迁移和增殖,揭示了肿瘤中BCAA代谢的异质性,对靶向BCAA代谢重塑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有重要的转化意义。


新闻链接:

https://ibs.fudan.edu.cn/c1/68/c21019a508264/page.htm

9.生物医学研究院陈海威博士报道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GPCR作用图谱

图片


6月14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和附属儿科医院双聘PI陈海威博士在Cell发表了题为“Highly multiplexed bioactivity screening reveals human and microbiota metabolome-GPCRome interactions”的论文,该研究结合条形码技术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将PRESTO-Tango技术升级为PRESTO-Salsa筛选平台(Parallel Receptor-ome Expression and Screening via Transcriptional Output-Salsa),在(96孔板)单孔中集成314个GPCR报告细胞系,用于“一对多”功能筛选。由于该研究所有的数据已经开源,因此该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GPCRome作用图谱,有助于学术界系统性思考、研究潜在的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的作用靶点及功能、小分子药物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孤儿GPCR内源性配体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数据参考。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3/0615/c4a135372/page.htm

10.附属中山医院周俭课题组揭示和定义肿瘤侵袭前沿区

图片


6月19日,附属中山医院周俭课题组与华大研究院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nvasive zone in human liver cancer identified by Stereo-seq promotes hepatocyte-tumor cell crosstalk, local immunosuppression and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利用超高精度空间转录组技术(Stereo-seq)精准谱绘了肝癌空间异质性,重点聚焦肿瘤交界区,首次发现横跨肝癌和癌旁组织交界线上两侧各250µm的特殊带状区域(共500µm),突出表现为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肿瘤细胞脂肪代谢增强和严重肝细胞损害状态,并将该区域定义为肿瘤侵犯前沿区(Invasive zone),该研究可为探索恶性实体瘤的侵袭转移机制,研发肿瘤治疗新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依据。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4n3FG-i8pGjJhKkoVkqS3A

11.附属肿瘤医院最新研究证实了“新辅助放化疗后延迟手术”并非普遍适用

图片


日前,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心翔教授领衔团队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证实,作为标准治疗方案的“新辅助放化疗后延迟手术”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不佳的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术前间隔时间越长,生存获益越差;这部分患者应被及时筛选出来,以避免延迟手术。相关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3/0609/c2474a13528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