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转化成果
走进实验室 | 复旦大学化学系刘玉普项目

      刘玉普,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副研究员,获人社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先锋等荣誉,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以及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研究、介孔材料规模化制备与优化及放大、面向5G时代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深入研究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美妆、绝热、5G电子封装、有机污染物检测和吸附等方面的应用。

      刘玉普老师属于赵东元课题组,该课题组长期从事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和应用研究,赵东元院士带领团队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提出了“酸碱对”、“界面组装”理论,研发出热稳定、大孔径、高度有序的新型多功能“FDU(复旦)”系列介孔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

      目前课题组包括10余位固定研究人员,30余位博士后/博士生,团队近年正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特别是在催化剂、保温材料、5G电子等领域多家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体现了“从0到1”基础研究与“从1到N”应用拓展的紧密结合。


项目介绍:“双碳”趋势下介孔冷冻润滑油的创制及应用


项目背景:

      针对氟利昂等含氟和溴人工化合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在200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第19届大会上,世界各国一致通过加速淘汰氟氯烃类制冷剂(HCFCs)的协议,将HCFCs列入受控物质清单。中国按照《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已将2030年实现完全淘汰HCFCs作为一项基本战略目标执行和推动。

      新型制冷剂R290是目前《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重点推荐的替代品,因其充注量小,工况压力低,在不更换空调设备的前提下,仅通过制冷剂替换就可以实现节能降碳。但是,由于其碳氢化合物的特性,新型制冷剂R290与冷冻润滑油有良好的互溶性,从而导致冷冻润滑油工作黏度不足并增加系统所需R290的充注量。因此,开发一种新型制冷剂用介孔冷冻润滑油,兼具有成本低廉、无污染、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诸多优势,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项目内容: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一种有机-有机自组装工艺,采用表面活性剂(造孔剂)和低分子量的酚醛树脂(碳前驱体)自组装形成具有纳米尺寸的球形介孔碳材料,实现了高端碳材料的国产化。此外,项目团队开发了一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表面包覆技术,可在其表面实现多种官能团的修饰处理。

      将上述合成的纳米级球形碳基介孔材料添加进冷冻润滑油中,利用介孔材料均一的介孔孔道和超高的比表面积(≥800 m2/g),将大部分润滑油吸附到介孔孔道中与制冷剂进行隔离,并增加了润滑油的黏度,同时利用纳米级小球的滚动和填充效应减少摩擦。经测试,上述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制冷能效,实现节能减碳,同时可以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KF-32W(E)分体式通信机柜空调器为例,相较于市场上氢氟碳化物如R22,其制冷能效提升11.7%,制冷消耗功率下降12.3%,节电544度/年,节电减碳0.55吨/年,制冷剂回收减碳1.53吨/次。


项目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团队基于一种低成本、可规模化制备的碳基介孔材料,研制了一种新型制冷剂用介孔冷冻润滑油,填补国内外空白,成本可控且无污染,在绿色低碳趋势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本项目具有合作转化需求,希望与相关单位(尤其有制冷需求的大型国有企业)或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开展产业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