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继喜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细胞死亡与免疫应答方面的研究。目前聚焦于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及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调控机制研究。同时也拓展于细胞炎性坏死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以期阐明坏死及焦亡在各种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功能的作用机理。课题组通过系统整合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小鼠模型等技术和方法,开发基于细胞炎性坏死相关疾病的干预及治疗性药物。研究领域:细胞死亡与免疫应答、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瘤。项目名称:靶向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RIP1/RIP3,MLKL)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背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与衰老相关,以神经元结构和功能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疾病,患者常伴认知功能减退和运动功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症(P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此类疾病的治疗难度大,药物研发进展缓慢。项目内容:细胞程序性坏死是由RIP1/RIP3/MLKL通路所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可调控性坏死,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该通路广泛参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靶向抑制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哲学教授,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专家组学术秘书;SCI期刊Journalof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和PLoSONE编委,FrontiersinMicrobiology评阅编委。课题组具体研究包括: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研究、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新方法追寻“遗漏”的微生物、研究全程硝化菌的生理生化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研究领域╱微生物学、皮肤微生物、皮肤疾病治疗、皮肤护理与改善、河道净化、生态保护、氨氮处理。项目一:健康美肌守护,皮肤微生物组的追寻╱具体应用╱重点关注的疾病为痤疮、脂溢性皮炎、银屑病,为皮肤疾病治疗、皮肤护理与改善提供思路。╱项目内容╱图1:2019年皮肤微生物组研究介绍该项目属于皮肤疾病机理研究的一部分,课题组通过“一种基于全长小亚基核糖体RNA的反转录来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来分析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入分析人体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与现有分析方法相比,能避免非活性微生物的干扰,精确到种水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王洋教授,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结构改造与成药性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发表SCI论文60多篇,授权专利10项。参编出版《药物化学基础》和《高等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案例研究》,主编出版《药物化学实验指导》。曾荣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5年宝钢优秀教师奖和2019年上海市育才奖。╱研究领域╱药物化学、抗肿瘤药物、微管蛋白聚集抑制剂╱项目背景╱化疗药物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着耐药和毒副作用的问题。因此,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项目内容╱项目是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已获得多个新型微管蛋白聚集抑制剂类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紫杉醇耐药的卵巢癌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达到nM水平,而对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活性较弱,显示了良好的选择性。药理机制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可抑制蛋白水平和细胞内的微管蛋白聚集、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浓度依赖地诱导细胞凋亡、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