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陈红红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辐射损伤诊断和防治研究,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辐射生物剂量计、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效应/机制/辐射防护剂研究;在肿瘤放射敏感性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乳腺癌放射增敏靶点及放射增敏剂的药效/机制研究。近10年来课题组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Communications、ACS Nano及Cell Death Discovery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研究领域 ╱核辐射应急医学救治药物项目名称:铀促排创新候选药物╱ 项目背景 ╱放射性核素铀是核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核武器的装料,还被用于制备贫铀弹。一旦发生核事故/核战争,铀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至今国内/外尚无高效、低毒的铀解毒促排治疗药物。随着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世界核安全形势的日益紧张,迫切需要研制该类核辐射应急医学救治药物。╱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注射用双酚二胺四乙酸钙钠盐为一类新药,主要用于放射性核素铀中毒的解毒和促排治疗,亦可用于放射性核素钍和铈内污染的治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邬小玫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医学电子相关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心脏电生理诊断、治疗方法及系统,如体外自动除颤器、多源心脏射频消融仪、心脏微秒脉冲电场消融仪、心腔内电位特征判别心律失常疾病。课题组完成的心电远程监护和体外自动除颤器项目分别获的2008年和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完成的体外自动除颤器项目获2014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课题组研发的体外自动除颤器已完成产业转移,电生理介入治疗相关仪器的部分成果也已应用于企业产品。AED自动除颤器(产业转移成果,已在各种公共场所抢救回十几名人员。曾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体育场抢救回一名复旦同学)╱ 研究领域 ╱电生理介入治疗╱ 项目名称 ╱精准可控的心律失常治疗仪器╱ 项目背景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射频消融”是治疗包括房颤、室上速在内的多种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患者症状,而且能改善预后,降低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然而,如何在射频消融术实施过程中精准控制是临床上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消融不足导致的无效损伤会增加心律失常术后复发的风险;而消
走进化学系关冰涛研究员课题组复旦大学化学系关冰涛研究员,课题组主要从事碱(土)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催化应用等方向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s-区金属复合盐配合物催化应用研究和动力学去质子官能化理念可以为有机合成提供新的途径,为化学工业提供更低成本、更加环保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领域 ╱金属有机化学、碱(土)金属配合物合成及催化应用、氢同位素交换反应╱ 项目名称 ╱高效、安全、经济的氘代化学品合成平台╱ 项目背景 ╱氘代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其同位素氘取代形成的化合物。氘代有机化合物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核磁检测、有机合成机理研究、生物医药和光电材料等领域。目前,国内氘代溶剂、大部分氘代试剂,如氘水、氘气、氘代甲醇等基础原料,仍严重依赖进口;传统制备工艺复杂,严重依赖贵金属催化剂、成本居高不下;氘代原料成本较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方法成为限制我国氘代药物、氘代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关键瓶颈。因此,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的氘代方法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项目内容 ╱该项目属于系列化的创新氘代化学品合成。课题组采用s区碱金(土)属催化技术结合氘气的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仿生结构与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为徐鉴教授和方虹斌研究员。实验室围绕“仿生结构与机器人”这一主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近年在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原创性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具有超常规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的仿生结构和机器人开发;基于可变结构和多驱动器的仿生多模态、模块化机器人的协同;仿生移动机器人对可变工作环境的自适应与共融动力学;基于数据驱动技术的仿生机器人系统建模、在线辨识和最优化控制。╱ 研究领域╱仿生结构与软体机器人、智能下肢假肢和柔性外骨骼项目一:折纸艺术启发的仿蠕虫机器人╱ 项目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智能型移动机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无腿动物的形态学特征和移动机理,研发仿生无腿移动机器人,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现有的无腿移动机器人一般通过体节的轴向变形实现直线运动,难以实现起竖等复杂功能。╱ 项目内容╱本项目是可适应复杂环境的、多类型模态的仿蠕虫机器人。课题组创新地将“折纸”思想引入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商珞然研究员课题组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在多尺度对聚合物及胶体材料在流体和界面的行为进行调控;受到天然材料结构-功能相适应原理的启发,实现有序结构自组装和光电信号的获取及动态响应;以转化医学应用为导向,开发系列微球材料用于生物传感和药物递送。╱研究领域╱生物医用微球╱项目名称╱小“微球”蕴含大能量╱项目背景╱微球是根据高分子等成分的理化特性利用各种加工方法制备出的不同尺寸和结构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药物开发、化工等领域。微球领域开发门槛较高,尤其是产业化生产环节的壁垒高,目前全球有几十种微球制剂品种上市。在医用微球市场,微球注射剂具有大幅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的优点,近年来已经成为药物剂型改良的重要方向。╱项目内容╱本项目围绕生物医用微球的精准制备、结构控制、表面改性和功能优化开展系列研究。课题组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在核微球的表面包覆一层或多层有机或无机壳层形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球形颗粒,对表面做一些修饰,连接探针、生物分子或发光基团,从而实现生物传感。利用光子晶体的基本原理与微流控技术结合,通过胶体颗粒的自组装过程,形成不同颜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杨云龙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主要包括肿瘤微环境的转化医学研究;肿瘤、脂肪相关的代谢研究;肿瘤血管、淋巴管转移不同步骤的分子机制及抗转移策略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Nature,CellMetabolism,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Gut,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NatureCommunications,CancerResearch,PNAS等著名刊物。代表作被选为NatureReviewsEndocrinology研究亮点、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封面文章等。╱研究领域╱肿瘤微环境、抗肿瘤疗法项目一:生酮缓解血小板减少症╱项目背景╱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手术复杂化并增加出血风险,还会导致化疗剂量减少或停用,延误患者治疗。临床数据显示,每10名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就有1名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临床上采用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方式缓解危重症患者,但会引起过敏、感染、心血管疾病等问题。╱项目内容╱本项目是血小板减
课题组负责人金伟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伟教授担任Theranostics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人,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学术职务。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乳腺癌转移关键基因的发现及机制探索和抗肿瘤新药研发等研究,包括:①在乳腺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线粒体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机制研究;②在乳腺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机制研究;③抑郁相关基因在乳腺癌生长及转移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④基于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新发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研究领域╱乳腺癌转移机制探索、抗肿瘤药物开发╱项目名称╱基于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新发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发╱项目背景╱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随着分子肿瘤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正被逐步阐明,许多新的靶点被不断地研发并投入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抗肿瘤药物转移到靶向抗肿瘤药物。以一些与肿瘤发生
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立足脑部疾病诊治重大需求,聚焦分子探针功能设计,围绕脑部疾病多尺度、多层次可视化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在细胞功能可视化方面,创建了电流响应型探针,实现了神经元异常放电无创监测,为“隐匿型”癫痫致痫灶定位提供了新工具。在分子代谢可视化方面,提出了“代谢边界”导航脑胶质瘤手术新策略,实现了癌细胞浸润区域准确定位和切除。在可视化策略优化方面,提出了血脑屏障通透性时空调控新方法,提高了不同类型诊疗药物对脑部病灶递送效率。╱研究领域╱精准诊疗、肿瘤代谢微环境可视化、肿瘤术中导航仪器╱项目名称╱术中可视化“肿瘤分子边界”的胶质瘤术中导航设备╱项目背景╱胶质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原位脑肿瘤。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术后肿瘤残余是导致早期复发的关键因素。然而,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术中难以判断肿瘤边界。过度切除可能损及邻近正常脑组织,尤其是毗邻功能区,导致难以逆转的功能障碍。因此,实现胶质瘤的精准切除是平衡胶质瘤患者生存期限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而术中精准定位胶质瘤边界是关键技术之一。╱项目内容╱该项目是定位实体瘤“分子边界”的手术设备,通过可视化导航,在手术过程中精准指导外科医生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李立亮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源性猝死机制及转化,具体包括心源性猝死的病理与遗传机制、神经精神药物心血管毒理与转化等。至今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约3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研究论文发表于SciTranslMed,Circulation,STTT,BrJPharmacol,PharmacolRes,IntJLegalMed等国际主流杂志及法医学顶级期刊。╱研究领域╱心血管毒理学、心血管病理学项目一:抗精神病药心脏及代谢毒性的治疗靶点╱项目背景╱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会引起心脏毒副作用、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综合征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目前缺乏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心脏及代谢毒性的有效治疗策略。临床上病人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时,以停药或撤药为主要应对策略。╱项目内容╱本项目针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直接心肌毒性和代谢毒性均提供了治疗靶点。课题组通过药物毒性靶点鉴定与功能验证,发现了多个成药性强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心脏和代谢毒性的治疗靶点,可实现对抗精神病药主要毒副作用的临床治疗。这项发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