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科技成果

  • 拟转化成果
  • 已转化成果
  • 获奖成果

走进实验室 |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庄吓海课题组

2024-06-03

庄吓海老师课题组主要从事可解释人工智能和医学图像分析研究,包含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统计学习技术等。庄吓海老师课题组将其开发的算法应用于实际医学问题,包括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心肌病变检测、多靶标定位以及左心房和疤痕的联合分割和量化等。庄吓海老师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担任Med Image Anal、IEEE TMI、Neural Networks等中科院一区期刊的编委;2023年获得爱思唯尔出版社、医学影像分析期刊和国际MICCAI学会联合颁发论文最高奖。项目领域医学影像,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等项目名称用“可解释化”解释图像项目背景图像可解释化技术背景是当今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使复杂的图像处理模型的决策过程对人类更加透明和易于理解。目前图像可解释化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医学影像分析中,可解释性帮助医生理解AI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的可信度;在自动驾驶中,使系统工程师能够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从而提升系统安全性;在安防监控,帮助分析和解释监控系统的异常检测和识别结果。图像可解释化技术虽然本身不直接用于提高图像分辨率,但可以与提高

走进实验室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鹤研究员课题组

2024-05-27

王鹤,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影像平台负责人,附属中山医院双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市级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7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授权11项,转化3项。担任上海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人工智能影像学组副组长等职务。课题组研究方向为磁共振成像方法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致力于研究磁共振新成像方法及后处理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重建方法,基于影像的疾病智能诊断和评估等。项目领域磁共振成像方法与重建、脑影像分析处理、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项目名称远程支持,磁共振护航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磁共振检查的操作复杂,对技术员的要求较高,需要磁共振生产厂家派培训工程师进行现场培训和解决问题,不够便捷和及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开发了一套磁共振远程支持系统,实现

走进实验室 |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陈时友研究员课题组

2024-04-28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陈时友研究员课题组简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陈时友,微电子学院研究员,2009年获复旦大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5月至2013年05月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在Nature Comput. Sci., Nature Nanotech., Nature Energy, Phys. Rev. Lett.,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引用14000余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探索者计划项目等20余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青年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担任半导体学报、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s等期刊编委、国际半导体缺陷大会(ICDS)咨询委员会委员、2022年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ICPS)程序委员会委员。课题组主要研

仿生双目视觉系统

在仿生双目视觉系统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林团队自主研发的自动监测及导航方案以仿生双目视觉传感器为主,IMU等其他传感器为辅,可同时接入多种其他辅助传感器,与当前常见的激光导航方案相比,双目视觉方案具有部署时间短、定位精度高、避障功能全、视觉数据丰富、成本大幅减少等优势。目前该双目视觉传感器已经分别应用于上海地铁的弓网检测系统和半导体产线的自动晶圆搬运机器人。

类脑智能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应用

对于类脑智能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应用,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教授薛向阳表示,团队自主研发了单目二维及三维图像目标检测、鸟瞰图目标检测分类、激光雷达语义分割、车辆轨迹预测、建图导航等类脑智能算法,在一汽红旗自动驾驶改装车上完成了初步算法部署。团队在顶尖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紧密的产研合作。

混合车辆线路规划系统

关于混合车辆线路规划系统,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卢文联介绍,团队自主开发全针对零售/快运/配送物流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运输、仓储、调度、划拨、网络、售后等的预测、规划、决策与数据挖掘的智能算法定制系统。基于该算法系统,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的物流调度优化系统已应用到上汽安吉物流的供应链业务中,实际零部件进场业务测试中,相比原有人工调度,总里程下降6%,装载率提高4.7%,车辆数目下降11.5%,调度时间提升高至500倍。团队也与上海富勒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物流与规划的合作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2018-2021年获奖成果

2018年度获奖成果:1、获奖项目:较低级别脑胶质瘤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所获奖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毛颖;院系:附属华山医院2、获奖项目:高速铁路设施故障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所获奖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姜育刚;院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3、获奖项目:麻醉策略影响周围手术期肿瘤免疫综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所获奖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缪长虹;院系:附属肿瘤医院4、获奖项目:IDH突变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及分型应用所获奖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毛颖;院系:附属华山医院5、获奖项目:面向临床手术的服务链管理系统及关键技术所获奖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戴伟辉;院系:管理学院6、获奖项目:祛风通络及其演变方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所获奖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蔡定芳;院系:附属中山医院7、获奖项目:COPSS表达与乳腺癌/卵巢癌耐药之间关联研究所获奖项:上海抗癌协会科技奖;奖项级别:一等奖;完成人:卢仁泉;院系:附属肿瘤医院8、获奖

复旦上医多项成果获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近日,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答辩会暨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议举行。本届上海医学科技奖授予一等奖项目7项,二等奖项目18项,三等奖项目26项,成果推广奖获奖3个,社区卫生奖2个。

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揭晓,我院斩获多项殊荣!

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候选项目答辩会暨上海医学科技奖奖励委员会委员会议于2023年4月19日在上海市医学会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医学科技奖通过严格的形式审查、初评、复评、终评答辩,经上海医学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批准,最终授予一等奖项目7项,二等奖项目18项,三等奖项目26项,成果推广奖获奖3个,社区卫生奖2个。在本次评比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共获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影响肝癌预后的分子靶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董玲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影响肝癌预后的分子靶点研究》获得2022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在沈锡中、董玲主任团队2015年获得的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磁性纳米微球在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项目的基础上,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陈舌教授团队,继续将自主研发的多组学平台扩大应用于大样本肝癌队列,明确术后重点监测对象,指定个性化随访和治疗措施,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1)鉴定了影响肝癌预后的关键分子靶点,建立肝癌复发预测模型,突破了传统TNM分期和AFP预后局限。(2)针对肝癌治疗策略的选择缺乏有效指导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