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刘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副研究员(双聘),国家教育部海外引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尤其是光声成像技术与仪器,并开展转移转化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Light Sci. Appl.、Adv. Photon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2022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年获科技部主办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先锋称号;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专委,以及BME Frontiers、Photonix Life等学术性期刊编委。团队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基础和临床,从生物医学影像学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数据驱动,研制光声/超声智能成像技术与仪器,并围绕脑科学、肿瘤学、神经学开展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项目介绍:早期肿瘤筛查系统--多指标光声成像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背景:癌症早期通常会伴随血管增生、代谢亢进、循环肿瘤细胞、血管形态学畸变等生理指标改变的症状,传统影像筛
课题组负责人姚其,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专注基于多光谱技术的光健康、光医疗、光污染方向交叉学科研究,担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中国照明学会国际交流分部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项目及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包括与多家头部企业的合作研究。光谱加课题组聚焦应用光谱技术,探索与视觉光学紧密相关的光健康、光医疗应用,落地于多赛道应用场景,包括通用照明、显示照明、汽车照明、光医疗应用等方向,形成评测、优化及场景应用的光智慧生态闭环成果。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约40项,美国专利4项,申请PCT 1项。项目介绍:应用光谱技术产业化:开启光健康、光医疗、光环境的光明未来项目背景:应用光谱技术是研究可见光波段为主的光的应用性技术,是光健康、光医疗的核心技术,在照明、显示、VR/AR、光医疗等相关领域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人对光的本质诉求是健康、舒适、自然,前沿的应用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像素级精准和光剂量级精准,提升光效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光健康特性,将推动与应用光谱相关的多赛道技术维度提升和产业发展。项目内容:本项目团队聚焦核心的光
课题组负责人余建军,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IEEE国际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学会会士(IEEE Fellow);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次)。在本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共发表1000余篇论文,连续4年入选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团队长期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毫米波通信和太赫兹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大容量光通信和超高速太赫兹智能通信感知领域,屡创佳绩,创造多项传输速率和距离世界记录,以post-deadline paper(PDP)形式连续在国际光通信顶级会议OFC和ECOC上发表相关先进成果。项目介绍:开启6G时代:宽带太赫兹通信技术项目背景:随着6G时代引领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太赫兹通信以其更高速、更大容量和更安全的数据传输的优势,成为关键技术之一。6G太赫兹通信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提升科技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满足社会需求、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也是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科
课题组负责人梅永丰,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获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东方英才领军、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曾获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德国莱布尼茨学会固体与材料研究所研究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提名奖等。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课题组重点研究用于纳米机器人、柔性电子、光电子和纳米光子学的先进纳米结构材料和器件;在纳米膜材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材料具有自支撑、卷曲和起皱的形式,有助于多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例如,气泡推进微型/纳米机器人、管状光学微腔、管状红外光电探测器、智能数字尘埃、生物激发的可重构设备和驱动感应智能传感器等。项目介绍:随身携带的光谱实验室:智能化、高精度、便携式微型光谱仪项目背景:光谱仪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情况,可识别和定量分析物质的组成,在医疗健康、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其中,微
课题组负责人徐敏,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复杂曲面测量与评定、精密光学制造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等领域,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超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任职,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课题组专注于复杂曲面、微纳结构等高性能光学元件的精密加工、检测与集成技术研究,攻克了光刻机方镜、双模整流罩、高陡度轮廓测量等一系列核心光学元件和装备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在Optics Letters、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Optics Express、IJEM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课题组有教职工13人,其中校聘兼职院士2人,研究生91人。项目介绍:高性能轮廓测量仪器:高陡度内轮廓光学测量仪项目背景:以整流罩为代表的高陡度曲面构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精密物理实验、船舶动力等尖端行业领域,其内表面轮廓的精准测量与表征是影响工件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相关检测设备被国外限制进口,因此,设计、研制国产化、高性能、低成本的轮廓光学测量仪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市场空间。项目内容:本项目团队基于科学仪器高性能制造理
秦亚杰,博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教授,长期从事模拟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设计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高性能传感芯片与柔性混合电子系统。在IEEE IoTJ、IEEE TBioCAS、TIM、npj Flexible Electronics、Smal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项目课题、上海市科技支撑课题等科研课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智能传感芯片与系统课题组正式成立于2015年,以集成芯片研究为基础,融合新材料、柔性集成技术和智能算法,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智能传感微系统及其在医疗和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团队秉持我校微电子学科洪志良教授倡导的“全链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实践与学术创新结合,强调“应用驱动的系统与芯片”创新范式,培养了大批“懂系统、精芯片”的优秀专业人才。课题组与本学院内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材料科学系、附属华山医院、代谢研究院等多学科保持紧密合作,承担了多项合作科研项目。同时,课题组的发展得到了大量校友、工业
贾杰,主任医师、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康复PI、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客座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包括老年全周期康复技术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研究、面向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手功能康复、康复训练与评估新技术“产、学、研、医”、乳腺癌康复等。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合作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长三角康复领军人物等称号。项目领域: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与社区护理、健康信息、神经康复、肿瘤康复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康复技术项目背景:康复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各种医学手段和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或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涵盖了广泛的疾病和损伤,包括但不限于中风、脊髓损伤、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心肺功能障碍、慢性疼痛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康复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支持、
课题组负责人颜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负责人和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文化和旅游部“数字文化保护与旅游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等。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AI for Science、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算法与机理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率先提出数字媒体智能再生,即AIGC的雏形。近年来持续在Nature Methods、Engineering、IEEE Trans.等国际著名期刊和CCF-A类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ICME最佳学生论文亚军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Runner Up)、全国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项。项目领域: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AI for Science、智慧医疗项目名称:大模型时代的新引擎——融合知识的AIGC项目背景:AIGC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生
项目负责人刘骁,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主持了中国、英国、日本、美国共10余项侵入式神经调控芯片和可穿戴式的智能医疗电子系统的研发。2018年被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院授予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ellow。2021年获得日本大川研究助成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研究方向包括脑机接口系统、神经调控、医疗芯片设计和可穿戴式电子设备。课题组具有微电子、神经科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背景,长期从事面向医疗应用的芯片、微系统和可穿戴式电子的设计和研发,与国内外高校和工业界均保持紧密合作。项目领域:脑机接口芯片、人工智能、侵入式脑电信号记录和神经调控、传感器及可穿戴式电子设备。项目名称:脑力改变世界,国产芯片,掌握未来科技!项目背景:美国超级富豪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年初发文,他共同创办的神经科学公司Neuralink首度完成人体实验,将大脑芯片成功植入一名患者体内。并且表示,该名患者的术后复原状况良好。Neuralink的技术开创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新局面,为治疗神经疾病、增强人类智能、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