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詹义强,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现担任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太阳能材料专委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半导体光电子、智能传感系统,在Science、Nat. Nano.、Joule、Adv. Mater.、EE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 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新型光电子器件领域,以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为载体,深入研究材料的光电转化机理,结合高通量实验与人工智能技术,制备高性能的光电器件。项目介绍:高通量钙钛矿薄膜制备与检测智能实验系统项目背景:硅基太阳能电池一直占据光伏市场主导地位,但钙钛矿电池具备高光电转化效率、柔性化等优势,将有望未来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当前研究表明,钙钛矿薄膜的质量是钙钛矿光伏器件性能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钙钛矿薄膜制备流程的各个工艺参数,如前驱体组分、溶剂配比、添加剂种类、旋涂工艺、退火温度和环境温湿度等条件,都会影响钙钛矿薄膜的质量。复杂多变的工艺细节使得科研人员利用传统的试错法难以在短
课题组负责人熊焕明,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目前已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被引用12000多次,H指数50。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5项,已有10项获得授权。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课题。现任Scientific Reports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碳点功能材料分会的委员。 团队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功能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高温煅烧法、超声化学法、微波消解法等技术合成了多种多样的纳米杂化材料,并把它们应用于生物标记、载药释放、荧光分析及电化学储能等方面。最近10年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创新纳米材料——碳点。项目介绍:基于碳点合成技术的多功能改性蚕丝项目背景: 碳点是一类新兴的碳基纳米材料,通常指尺寸小于10纳米的碳纳米颗粒,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构成,其内部通常是类石墨晶型的碳核,表面具有共价连接的各种有机分子基团。碳点兼具荧光特性、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和催化活性,制作原材料低廉,大量文献已表明碳点在照明、显示、催化、储能、生物、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项目内容: 课题组自主研
刘玉普,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副研究员,获人社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先锋等荣誉,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以及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研究、介孔材料规模化制备与优化及放大、面向5G时代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深入研究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美妆、绝热、5G电子封装、有机污染物检测和吸附等方面的应用。 刘玉普老师属于赵东元课题组,该课题组长期从事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和应用研究,赵东元院士带领团队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提出了“酸碱对”、“界面组装”理论,研发出热稳定、大孔径、高度有序的新型多功能“FDU(复旦)”系列介孔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 目前课题组包括10余位固定研究人员,30余位博士后/博士生,团队近年正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特别是在催化剂、保温材料、5G电子等领域多家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体现了“从0到1”基础研究与“从1到N”应用拓展的紧密结合。项目介绍:“双碳”趋势下介孔冷冻润滑油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背景: 针对氟利昂等含氟和溴人工化合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在2007
课题组负责人陈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本课题组长期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传感器、疾病诊断、人工智能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十余项、上海市生物医药支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项目一】肿瘤外泌体的高灵敏检测及应用项目背景: 肿瘤外泌体是由肿瘤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直径约40-160纳米,外泌体携带的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发现肿瘤,提升治愈率,因此在复杂样本中对外泌体的精准识别及其内涵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内容: 在肿瘤外泌体精准识别上,课题组研发出双功能聚多巴胺修饰SERS传感界面,识别单个外泌体仅需2uL样本,解决了复杂样本中外泌体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在内涵分子分析上,课题组通过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和基因编辑策略实现外泌体蛋白质和核酸的定量检测;在可视化检测上,课题组发展级联信号放大策略实现可视化检测,信号放大倍数21倍,解决了可视化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临床验证显示,该方法可用于胰腺癌病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克富课题组介绍课题组负责人刘克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历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英国Strathclyde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引进复旦大学至今。现任中国核学会脉冲功率分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源学会特种电源专委会常务理事。先后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和受理专利30余项。课题组团队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后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人,团队长期围绕脉冲功率、高功率电子学、电磁生物医学等方向开展研究。项目介绍:固态脉冲功率技术及相关应用项目背景:固态脉冲功率技术是一种把能量在一定时间宽度上进行压缩并瞬间高功率释放的电物理技术,本质是时域上精确控制能量输出的一种方式,在液体食品灭菌、能源控制、大科学装备以及国防科技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项目内容:(1)激光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本项目团队基于自适应门控调节的iToF动态探测技术和SoC架构的三维图像高速处理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远距离探测成像的高功率激光雷达,设备具备更宽的动态探测范围(~100m)、更高的信噪比及更低的功耗等性能优势,且激光雷达在智慧交通、三维测量以及实
课题组负责人孙允陆,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研究员,聚焦激光微纳加工等激光应用技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封面),Advanced Materials (卷首),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内封/highlighted/热点文章),Advanced Science (背封),Materials Horizons (内封)等顶尖SCI论文。课题组研究方向兼顾前沿性和应用性,包括①激光微纳加工新机制、新方法、新设备;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制造中的激光微纳加工;③激光医学和仿生光(子)学中的激光微纳加工;④微纳光子/电子器件辅助的图像化传感检测。项目名称:面向工业4.0时代的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项目背景: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那些应用于极端环境下的难加工金属,如金属玻璃、高熵合金、高温合金等,它们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性等优异特性而被广泛青睐。然而,这些材料的复杂性也给加工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课题组负责人李博,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上海市求索杰出青年、青年东方学者、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在Nature Method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8篇,曾获美国光学学会和相关公司颁发的奖项2020 Bernard J. Couillaud Prize。李博课题组聚焦双光子和三光子显微镜的技术研发,以及它们在大脑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拥有物理、工程和神经生物学方向的专家,已搭建了很多大型前沿科学技术设备,在光、电、软件、生物多个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积累,致力于开发光学成像技术,并应用于模型动物(如小鼠)的神经科学研究。项目介绍:“超大视场”双光子显微镜和“深层高稳定”三光子显微镜项目背景:多光子荧光显微镜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光学成像技术,已在活体生物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双光子显微镜通过非线性光学克服了生物组织中的光散射,实现了深层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推动了神经科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三光子显微镜作为新兴技术,能够通过更长波长的激发光实现更深层的成像,尤其在复杂生物组织的深层成像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现在市场上的多光
课题组负责人刘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副研究员(双聘),国家教育部海外引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尤其是光声成像技术与仪器,并开展转移转化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Light Sci. Appl.、Adv. Photon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2022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年获科技部主办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先锋称号;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专委,以及BME Frontiers、Photonix Life等学术性期刊编委。团队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基础和临床,从生物医学影像学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数据驱动,研制光声/超声智能成像技术与仪器,并围绕脑科学、肿瘤学、神经学开展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项目介绍:早期肿瘤筛查系统--多指标光声成像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背景:癌症早期通常会伴随血管增生、代谢亢进、循环肿瘤细胞、血管形态学畸变等生理指标改变的症状,传统影像筛
课题组负责人姚其,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专注基于多光谱技术的光健康、光医疗、光污染方向交叉学科研究,担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中国照明学会国际交流分部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项目及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包括与多家头部企业的合作研究。光谱加课题组聚焦应用光谱技术,探索与视觉光学紧密相关的光健康、光医疗应用,落地于多赛道应用场景,包括通用照明、显示照明、汽车照明、光医疗应用等方向,形成评测、优化及场景应用的光智慧生态闭环成果。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约40项,美国专利4项,申请PCT 1项。项目介绍:应用光谱技术产业化:开启光健康、光医疗、光环境的光明未来项目背景:应用光谱技术是研究可见光波段为主的光的应用性技术,是光健康、光医疗的核心技术,在照明、显示、VR/AR、光医疗等相关领域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人对光的本质诉求是健康、舒适、自然,前沿的应用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像素级精准和光剂量级精准,提升光效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光健康特性,将推动与应用光谱相关的多赛道技术维度提升和产业发展。项目内容:本项目团队聚焦核心的光